特種設備是對人身和財產安全有較大危險性設備的總稱,具體包括鍋爐、壓力容器(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等等。近幾年,特種設備數量迅速增長,截止2016年底,全國特種設備使用登記總量為1179.02萬臺,另有氣瓶1.42億只,壓力管道47.79萬公里。國家質檢總局2015年度特種設備安全情況通報顯示,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持續好轉,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事故率仍然較高,同時,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事故時有發生,如“7.26”湖北荊州電梯吞人事故,曾一度造成公眾恐慌。在2016年全國特種設備事故中,發生在使用環節的事故占80%,其中主要原因為違章作業操作不當和管理失控、違章作業管理和操作不當等。
特種設備行業屬傳統行業,在“互聯網+”新形勢下,如何利用“互聯網+特種設備安全”模式實現“智慧監管”,破解傳統監管難題,提高監管效率,盡量減少特種設備使用環節安全事故,顯得十分有必要探討。
一、“互聯網+”與特種設備安全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
特種設備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的必需設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種設備安全是安全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盎ヂ摼W+”的推進將會引領特種設備安全發展新時代,推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重心的轉變,安全監察工作內容將從事故管理、人員傷亡向風險管理、安全文化建設轉變,安全監察手段將從人盯死守模式向精準化、智能化監管模式轉變,安全監察方式將從安全監管向安全服務轉變。
二、特種設備傳統安全監察模式下使用環節存在的問題
由于特種設備各有其特點,使用范圍廣,使用單位錯綜復雜,部分小微企業對特種設備相關法律法規了解不多,安全意識不強,特種設備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不夠,加之監察機構普遍存在的“人機不匹配”矛盾,致使特種設備安全傳統監察模式存在一些客觀問題。
1、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建立不規范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建立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是特種設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特種設備檔案的管理和保存,仍相對薄弱,特別是一些小微企業,管理人員流動大,檔案流失情況相當嚴重,除影響設備改造、安全評估等事項外,也容易導致特種設備“帶病運行”現象發生。
2、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職責落實難以保障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應當取得《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嚴格執行特種設備操作規程和有關安全規章制度。部分使用單位作業人員業務素質不高,日常檢查流于形式,違章操作,甚至由無證人員代替上崗作業,崗位職責落實難以保障。
3、特種設備維護保養和定期自行檢查流于形式。
做好特種設備維護保養和定期自行檢查,可以及時發現隱患,及時處理,保證設備安全運行。以電梯為例,電梯的維護保養分為半月、季度、半年和年度維護保養,維護保養單位應根據所保養電梯使用的特點,制訂合理的維護保養計劃與方案,對電梯進行清潔、潤滑、檢查、調整,及時更換不符合要求的易損件,保證電梯安全運行。目前,電梯維護保養市場存在不正當競爭,部分電梯維護保養單位為降低成本,日常維護保養流于形式,維保記錄弄虛作假,導致電梯故障時有發生。其他類特種設備亦是如此,使用單位往往只看重于設備的定期檢驗,兩次定期檢驗期間的安全管理易出現漏洞。
三、創新“互聯網+特種設備安全”模式促監管轉型升級
1、實施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動態監管
在現有特種設備動態監管系統中,開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平臺,將特種設備信息化工作前置到使用單位,做到一單位一平臺,在該平臺上使用單位可對本單位特種設備進行管理,實現特種設備出廠技術資料、定期自行檢查記錄、日常使用狀況、維護保養情況、故障和事故情況等等信息的登記、儲存和及時更新。同時,在辦理特種設備使用登記時印制二維碼,將二維碼與動態監管數據庫相結合,利用二維碼技術實現特種設備信息的關聯查詢,方便設備維修人員和監察人員對設備使用過程中各個環節信息的掌握,實現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的動態監管。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平臺的應用,不僅可以解決以往數據庫中使用單位名稱冗余影響數據庫使用的問題,還可以引導使用單位對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的重視,也大大基層監管工作效率,有效緩解監察機構普遍存在的“人機不匹配”矛盾。
2、建立特種設備作業人員二維碼胸卡制度
從事特種設備作業的人員在通過考核取得《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時,同時制作發放二維碼胸卡,一方面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的基本信息、作業種類、證件有效期等信息進行儲存,方便監察人員現場檢查;另一方面關聯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數據庫,對其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術培訓情況、以及現場檢查發現的違法、違規、違章和造成的事故情況及時進行記錄,精確掌握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履行崗位職責情況,對證件到有效期復審不合格的,根據有關規定注銷其《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從而督促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嚴格執行安全技術規范和管理制度,保證特種設備安全。
3、開展特種設備維護保養和定期自行檢查“全過程”管控
以電梯為例,建立電梯維護保養信息化平臺,實現對其維保合同、維保人員、維保記錄、維保過程、維保檔案等內容進行全過程記錄和管理。特別是對電梯維保過程的管控,采用電子標簽信息化管理,電梯維護保養人員通過手機安裝APP軟件后,可自動生成包含其資質、有效期、從業單位等信息,通過手機刷卡簽到,督促維保人員必須現場實施維保,并記錄每臺電梯的維保日期和維保過程時間。維保人員在維保結束簽到后,通過手機在網上對維保內容和項目等情況進行記錄,并上傳到數據庫,以杜絕維保人員不到現場、偽造維保記錄的情況。當距上一次維保時間臨近半個月時,平臺會自動發出隱患提示,督促維保單位按要求及時進行維護保養,大程度保障電梯的安全運行。
四、結束語
特種設備安全是政府、社會、公眾共同關注的民生工程,對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與現實意義。針對特種設備傳統安全監察模式下使用環節存在的問題,運用“互聯網+特種設備安全”模式,旨在破解傳統監管難題,適應社會經濟新常態、特種設備安全新形勢,不斷完善工作機制體系,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型,努力建設形成綜合監察與社會服務相結合的特種設備安全治理體系。